江苏常州一位市民近日在市内一家医院给孩子看病时,仅花了一毛钱,孩子的病就痊愈了。这个一毛钱处方被病人家属誉为“世界上最便宜的处方”。
(6月9日《扬子晚报》报道)
一则社会新闻,引发热议。在新闻跟帖中,网友纷纷对开出“一毛钱处方”的徐医生表示敬意,并希望这样的好医生越来越多,期待类似的“一毛钱处方”能够更多一些。可是,这“一毛钱处方”可以复制吗?
“一毛钱处方”的出现有些偶然。譬如,在此之前,家长已在其他医院为孩子做过大便化验;医生知道患者已有两种药后,便在处方单上只开了“痢特灵”一种药……所有这些都表明,为治小孩拉肚子,其家长的花费远不止一毛钱。即便如此,这“一毛钱处方”还是罕见的———“根据经验,我们带了500元。”从患者家长的话里可以看出,“一毛钱处方”已出乎他们的意料。
“一毛钱处方”给我们的启示很多。“医生应该对每一个病人负责,根据病情开药,多开药不见得就能把病看好,对病人来说也是一种负担。”不难看出,徐医生应是一个医德高尚的人。也正因如此,她才愿意为患者开“一毛钱处方”。当然,一个医生是否有医德,并不仅在于她是否有良心,也与医院的盈利模式有关。倘若创收任务太重,徐医生或许不会开“一毛钱处方”的。
医生即便想开“一毛钱处方”,还得要有这么便宜的药品。在过去,很多药品很便宜,如1.5元一瓶的阿司匹林、0.5元一袋的三黄片、0.7元的肤疾宁……老百姓只花几毛钱几元钱就能治好感冒、腹泻等小病。遗憾的是,这些疗效并不差的廉价药今天却难觅踪迹。原因很简单:一方面医院为“以药养医”只开贵药;另一方面,为获取高额利润,药品生产厂家大多生产贵药。再加上流通环节的层层涨价,药价虚高也就成了常态。
检查结果互认也很重要。有网友说:“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好医生,花了9毛钱开了三种药,不过检查花了一百多。”倘若医院不承认其他医院的化验单,即便徐医生开出了“一毛钱处方”,小孩家长恐怕也不会如此感动。遗憾的是,虽然卫生部力推医疗检查结果互认制度,但应者寥寥。
在今年两会上,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充分肯定“神木模式”:“如果县长们都像神木那样想的话,至少1/5的县可以做起来。”是的,如果医生都像徐医生那样想,如果医院愿意并且能够引进廉价药品,如果医院都实施检查结果互认,“一毛钱处方”应该是可以复制的。当然,这有赖于深入的医疗体制改革,有赖于“民生是高回报的投资”的理念。